文章详情

工程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审查期间是否能够结算工程款?


  1. 工程款在审查期间是有结算可能的。在最高院《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合同纠纷部分的建筑工程纠纷案例(2020)湘 04 民终 2324 号中,对于建筑工程纠纷进行了阐述。这个案例和法官的评语,对合同约定等待政府财政审核后再结算工程款的情况,法院是否可以提前判决支付工程款做出了详细解释,这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审查期间结算工程款是可行的。
  2. 若发包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对竣工结算报告提出意见,这种情况会被视为认可。而要是承包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完整的资料,发包人有权依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审查,相应的责任由承包人承担。工程竣工结算款在承包人提出申请后的 15 天内就应该支付,逾期支付的话是要承担违约责任的。
  3. 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有时间期限的,一般在 20 天到 60 天之间。具体而言,建设工程价款在 1500 万元以下的审查期限是 20 天;2500 万元 - 2000 万元的是 30 天;32000 万元 - 5000 万元的是 45 天;45000 万元以上的是 60 天。这是工程竣工结算审查通常的时间范围。
  4. 建设工程竣工后的 28 天内应该进行结算。在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通用条款里,对竣工结算有详细规定: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要在 28 天内进行核实,然后给予确认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在发包人确认竣工结算报告之后,要通知经办银行向承包人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
  5. 在结算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工程部分,例如弱电和消防电部分不能混淆,给排水的连接方式要重点关注,通风工程和消防排烟也不能混合计算。同时,要分析工程量含量指标在相应安装系统里是否合理。通过和类似工程的工程量含量指标进行对比,可以检验本工程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6. 即使工程合同已经超过二年,但依据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支付时间,工程款有可能还没超过二年的诉讼时效,所以仍然能够正常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支付工程款。


拖欠工程款是否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


  1. 从法律主观角度来说,拖欠工程款是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还款的。如果法院判决之后,欠款方仍然不还款,被欠款人能够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不过申请强制执行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一是必须有生效的行政裁判文书,例如对于一审判决,要是在法定期间内没有人上诉,二审判决一经作出就生效;二是裁判文书必须包含可执行的内容。
  2. 从法律分析角度讲,工程款拖欠问题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解决。拖欠工程款属于普通民事纠纷,只能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来解决。在法院判决胜诉后,要是拖欠方依旧不支付,就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政府部门可以对工程款的支付问题进行调解,但是对于拖欠工程款没有裁判权和强制权。
  3. 工地出现拖欠工程款不给的情况,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法院会依法作出判决。在胜诉之后,如果对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判决,胜诉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法院在执行时,会依法查询债务人的房产、车辆、有价证券和存款等情况。
  4. 可以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法院会依法作出判决。胜诉之后,要是对方拒绝履行,胜诉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这里需要注意,向法院起诉要及时,因为一旦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就会丧失胜诉权。只要不是恶意拖欠,一般情况下,有钱的一方还是会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


甲方拖欠工程款不给该如何处理?


  1. 遇到甲方拖欠工程款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可以到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也可以到当地法院起诉;还可以通过申报破产债权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利。建议先申请诉前保全,因为债权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 3 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所以要尽快起诉。
  2. 从法律分析角度看,甲方拖欠工程款是建筑开发商没有按照约定支付工程款的违约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承包方可以采取协商或者向有关部门反映等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承包人可以先和发包人确认没有争议部分的工程造价,把有争议的项目单独列出来,和发包人另行协商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3. 从法律角度进一步分析,甲方应该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如果甲方没有按照约定支付价款,施工方可以催告甲方在合理的期限内支付价款。要是甲方逾期不支付,除了根据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情况外,施工方可以和甲方协商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律师投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及时更正或删除。
相关推荐

技术驱动法律,互联网+门店 “云律所”模式

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咨询我的法律顾问